大型哺乳动物心脏的传导系统非常相似。传导系统的主要结构包括窦房结(SA 结)、房室结(AV 结)、希氏束、左右主束支和浦肯野纤维;所有这些结构在人类、犬类、猪和绵羊体内均存在。起搏功能由窦房结执行,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壁上部,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从窦房结开始,引发心脏收缩的细胞去极化波经心房传导至房室结,房室结位于心内膜下,处于冠状窦口、膜部室间隔和三尖瓣隔侧 / 后联合之间的区域,该区域被称为 “科赫三角”。随后,信号传导至同样位于科赫三角内的希氏束,希氏束穿过分隔心房和心室的中心纤维体。接着,希氏束分叉形成左右主束支,主束支进一步分支形成浦肯野纤维,将传导信号扩散至心室。传导系统的差异主要在于房室结的移行部和致密部的排列方式,以及希氏束的长度和走行路径。
人类心脏的房室结位于房间隔基部,冠状窦前方,三尖瓣稍上方,这一位置与犬类相似。与犬类和绵羊不同的是,人类房室结与希氏束的连接点难以区分。希氏束位于膜部室间隔正下方,室间隔嵴处。希氏束的无分支部分延伸 2 至 3 毫米后,穿过中心纤维体,穿过的长度为 0.25 至 0.75 毫米。希氏束从中心纤维体穿出后立即分叉。
犬类心脏的房室结位于房间隔基部,冠状窦前方,三尖瓣稍上方,与人类的位置相似。房室结与希氏束的连接部由心肌纤维的结间束构成。至少有三条不同的希氏束分支通过希氏束的近端分支从房室结延伸而出。希氏束的穿入部长度为 1 至 1.5 毫米,明显长于人类,它向前下方走行,位于心内膜正下方,穿过心脏的纤维基部。
绵羊心脏的房室结位于房间隔基部,冠状窦前方,三尖瓣稍上方。这一位置也处于心骨开口的中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一的交界处。房室结与希氏束的连接部界限清晰,呈指状突起,两种组织在此处重叠。通过大小和组织学检查,这两种组织类型易于识别。希氏束的无分支部分经心骨开口下方到达室间隔右侧,且此后位置保持相对较深。穿过中心纤维体的部分长约 1 毫米,穿出中心纤维体后延伸 4 至 6 毫米才分叉,与人类相比,其分叉位置更靠前。
猪心脏的房室结位于室间隔嵴的右侧,这一解剖位置与人类相似,但神经支配更为密集。在大多数哺乳动物中,束支通过纤维鞘与心室肌相隔离。而在小鼠的心脏中,这种纤维鞘并不明显。此外,猪的致密房室结内存在神经节细胞体,但在人类、狒狒、犬类和猫的致密房室结中则没有。与人类相比,猪的穿支束更短,且束支的分叉位置更靠近近端。猪心脏的隔缘肉柱中的右束支位置与人类相比更靠近心脏基部,所有这些解剖学特征导致了这两个物种之间观察到的心电图差异:猪的窦性心律更快,PR 间期更短。尽管猪的窦性心律会随着成熟而减慢,但与同等成熟度的人类相比,其窦性心律仍然略快。从希氏束开始,传导路径向上延伸至室间隔顶部的右侧,进入中心纤维体。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的传导系统相比,猪的希氏束在传导路径上分叉得早得多。关于传导系统,一个基本差异是猪体内存在大量神经,而人类体内则很少。这些纤维起源于胆碱能和肾上腺能。这一特定特征使一些研究人员将猪的传导系统描述为神经肌源性,而人类的传导系统则是肌源性。在猪的心脏中,窦房结位于界嵴右侧、上腔静脉与右心耳的交界处,且在间隔上的位置比人类的窦房结相对更低。猪的窦房结在纵向上呈矩形,但在垂直方向上则呈扁平状,而人类的窦房结有一个宽大的中央区域,两端呈锥形。猪心房结的神经分布均匀,这与人类窦房结神经分布不均的特点存在显著差异。这种解剖学差异或许是猪的窦房结会产生单灶冲动,而人类和犬类的窦房结会产生多灶冲动的原因。猪的窦房结内有大量带神经节的神经干,尤其是在心外膜周边区域,这表明其要么存在大量起源于内在的神经支配,要么与心脏神经节存在突触联系。
在动物的心室激活过程中不同家畜存在差异,根据去极化三个前沿(波)的时间和顺序,动物可分为 A 类(狗、人类、猴子、猫、大鼠)和B 类(山羊、马、牛、猪、绵羊)。B 类动物的室壁心肌和心外膜中浦肯野纤维网络更为广泛;狗和人类属于 A 类,其特征是心内膜下浦肯野网络的激活相对较晚;相比之下,羊、牛和猪属于 B 类,其特点是浦肯野网络更广泛,延伸至心外膜,导致更早、更复杂的心室激活模式。
请到「后台-用户-个人资料」中填写个人说明。
© 2025 睿晏(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5163781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38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