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 VR)是心脏在受到损伤或长期应激(例如心肌梗死、高血压、瓣膜疾病)后发生的一系列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结构和功能变化。这些变化通常表现为心室壁的几何形态改变(如室壁增厚或变薄)、心腔扩张以及心肌细胞的肥大和纤维化,最终导致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发病和进展的关键病理生理过程。
在心血管研究中,啮齿类动物(如大鼠 1)的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与人体存在显著差异,且其心肌梗死后常表现出快速的瘢痕形成和不同的重构模式。相比之下,大动物模型,尤其是猪和犬,由于其心脏大小、心肌细胞生理、血流动力学特征以及冠状动脉解剖结构与人类更为接近,被认为是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和心室重构动态过程的理想选择 2。
心室重构模型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和介入技术。虽然外科冠状动脉结扎法在某些研究中具有 100% 的成功率,但其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且可能难以实现亚致死性损伤,限制了动物的长期存活 1。
介入技术,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能够实现微创、可控且重复性高的损伤,从而允许动物长期存活,以观察慢性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2。介入技术主要用于两种核心机制的模型制备:一是通过冠状动脉栓塞制造缺血性重构(心肌梗死),二是通过植入起搏器进行快速起搏制造非缺血性重构(扩张型心肌病,DCM)。因此,对介入手术的精准掌握是制备高质量、可重复的VR大动物模型的关键。
大动物模型的选择并非随机,而是由目标疾病的潜在病理机制决定的。猪和犬作为最常用的实验大动物,在VR模型制备中各具优势和局限性。
猪模型的心血管解剖学与人类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使其成为研究缺血性心脏病的首选。
犬模型因其良好的耐受性和成熟的电生理技术,在非缺血性VR模型的制备中占据主导地位。
模型的选择是由不同物种动物心脏自身供血循环机制决定的:如果研究目标是缺血性损伤后的瘢痕和重构,则必须选择猪;如果目标是容量/压力负荷引起的扩张性心肌病和电生理紊乱,则选择犬。介入技术在不同物种中应用的目的差异性(栓塞 vs. 电生理刺激)决定了最终模型的成功与否。
动物种类 | 常用制备方式 | VR主要类型 | 冠脉解剖学特征 | VR发展速度 | 主要优势 | 主要限制 |
猪 (Swine) 猪 (猪) | 冠脉栓塞 (介入) | 缺血性VR (MI) | 终端供血,侧支不发达 | 适中 (数周至数月) | 梗死面积稳定可控,生理相似性高,长期存活率高 2 | 对快速起搏的耐受性较低 |
犬 (Canine) 犬 (犬) | 快速心室起搏 (介入/植入) | 非缺血性VR (DCM) | 侧支发达 | 快速 (约4周) 4 | 对起搏诱导的心衰耐受性强,模型建立迅速 | 不适合制备高精度MI模型 |
心肌梗死(MI)诱导的VR模型常采用猪作为实验动物,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微栓塞(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 CME)技术实现可控的、亚致死性损伤。
介入操作的成功依赖于导管系统的精准选择和定位。
栓塞剂的物理性质(尤其是颗粒直径和浓度)直接决定了梗死区域的范围、深度和模型的长期存活率。
介入栓塞操作的精髓在于制造一种亚致死性损伤,即只损伤心内膜下心肌,避免透壁性梗死,以确保动物能够耐受MI并进入慢性VR阶段。
介入栓塞技术的选择(100微球)确保了梗死主要位于心内膜下区域 3。心内膜下心肌对缺血最敏感,其损伤是诱发持续性 VR 的基础。如果使用更大的栓子导致透壁梗死,动物极易死于急性泵衰竭或致死性心律失常。因此,对微球尺寸和浓度的精准控制,是介入技术实现长期稳定VR模型的关键保障。
步骤序号 | 操作阶段 | 关键技术点 | 常用耗材/参数 | 技术要求/引证 |
1 | 血管入路与准备 | 股动脉 Seldinger 穿刺,维持抗凝状态 | 6-7F 血管鞘, 肝素化 ACT 250-300s | 标准介入流程 |
2 | 靶血管定位 | 冠脉造影,精准定位 LAD D1 远端 | 5-6F 指引导管, 微导管 | 确保微球递送至目标微循环 3 |
3 | 栓塞物准备 | 100 PVA微球精确稀释 | PVA 浓度 , 总量 10 ml | 高精度剂量控制,保证亚致死性损伤 3 |
4 | 栓塞操作 | 经微导管持续、缓慢注入 | 注射速度 | 确保微球均匀分布,避免急性大块栓塞 |
5 | 术终评估 | 确认目标血管远端 TIMI 0-1 级 | 对比剂,DSA/透视 | 确认微循环栓塞成功和近端血流安全 2 |
快速心室起搏(RVP)模型主要利用犬对生理负荷的良好耐受性,通过持续高心率诱导扩张型心肌病(DCM)和非缺血性VR 4。该模型的介入部分主要涉及起搏器植入和程控。
RVP模型的核心在于通过程控仪对起搏器进行超生理性的高频率设定,持续诱导心肌疲劳和重构。
RVP模型通过持续超高心率诱导心衰,对动物的生理负荷极大,极易在早期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或肺水肿,导致模型失败或死亡。因此,术后的药物干预和监护是模型成功的必要环节。
RVP模型的成功依赖于受控的、超生理性的应激。高频率设定和VOO模式提供了持续的负荷,而术后药物管理则保证了这种负荷是亚致死性的,从而使研究者能够观察到慢性VR的发生和发展。
心室重构模型的成功验证需要采用多模态、时间序列的评估方案,确认动物持续的心功能下降和心室形态学改变。
超声心动图是无创、实时评估VR进展和功能的首选工具。
组织病理学验证用于确认损伤的程度和重构的性质。
模型的评估是一个多阶段过程:介入栓塞后的早期病理验证(TTC)是确认损伤成功,而功能学指标(LVEF、FAC)在长期随访中(如 60 天后)的持续恶化和形态学指标(LVEDD/V)的扩张,才是心室重构模型最终成功的决定性标准。
评估维度 | 测量指标 | 方法学 | VR模型预期变化 | 诊断阈值/标准 | 技术要求 |
右心室收缩功能 | 2D 面积变化分数 (2D-FAC) | 超声心动图 (心尖四腔) | 显著下降 | 提示功能减低 5 | 需注意单平面测量的限制性 5 |
左心室形态 | LVEDD / LVEDV 舒张末期左心室直径(LVEDD)/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LVEDV) | 超声/MRI 超声/核磁共振 | 显著增大 (扩张) | LVEDV/LVEDD 持续升高 | MRI 是容积评估的金标准 |
左心室收缩功能 |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 Simpson’s 法 (双平面) | 显著下降 | LVEF | 必须进行时间序列随访 |
心肌损伤 | 梗死面积 / 纤维化 | TTC / LGE-MRI / Masson 染色 | 梗死区域稳定,纤维化面积扩大 | 依赖模型制备目标梗死率 | LGE-MRI 可界定心肌透壁性 3 |
大动物心室重构模型的制备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介入技术和机制驱动的动物选择原则。
随着介入技术和影像学的发展,未来VR模型制备将朝着更微创、更精准、评估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高级介入指导技术,如术中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提供靶血管内部结构的实时信息,使得栓塞剂的释放和靶向定位更加精细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梗死面积的重复性和模型的稳定性。此外,在评估方面,采用三维超声心动图和四维流量磁共振成像,能够克服传统二维方法(如 2D-FAC 5)对不规则心室形态评估的限制,提供更全面的心室应变和重构几何学数据,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更精确的实验基础。
请到「后台-用户-个人资料」中填写个人说明。
© 2025 睿晏(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5163781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38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