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尽管在药物和器械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针对其复杂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新型疗法研发仍面临巨大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动物模型是连接基础研究发现与临床应用转化的关键桥梁。小型动物模型,如大鼠和兔子,因其成本低廉、易于饲养和遗传操作便利而广受欢迎。然而,这些模型在心血管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与人类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心率(大鼠为每分钟330-480次,人类为每分钟60-100次)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等 1。这些根本性差异限制了小型动物模型在模拟人类心脏病病理过程和评估治疗效果方面的准确性。
因此,与人类心脏在大小、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更为接近的大动物模型,成为心血管转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1。本报告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比较用于构建缺血性心力衰竭(Ischemic Heart Failure, IHF)模型的主要大动物物种——猪、犬和绵羊,详细阐述其各自的造模方法、技术考量及其与人类疾病的临床相关性。通过深入剖析不同方法和物种的优劣,本报告旨在为研究人员在特定研究目的下,选择最合适的动物模型和技术路径提供全面的决策参考。构建成功的大动物模型面临多重挑战,包括高昂的成本、复杂的外科操作、以及如何克服物种间生理差异以确保模型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相关性。克服这些挑战,是推动心力衰竭新疗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
在选择大动物模型时,其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是首要的考量因素,这些差异直接决定了特定物种在模拟人类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适用性。
不同大动物的心脏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犬的心脏通常呈卵形,心尖较钝 3。相比之下,猪的心脏更近似于“爱心”形状,同样心尖较钝,并向内侧倾斜 3。而绵羊的心脏则更接近圆锥形,心尖比猪和犬更尖锐 3。除了形态差异,心脏与体重的比值也存在不同。研究表明,成年犬的心脏重量与体重比(6.9-7 g/kg)约为猪(2.9-2.5 g/kg)或绵羊(3.0-3.1 g/kg)的两倍 3。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物种间基础代谢率或心血管负荷的不同,对心力衰竭模型的研究具有潜在影响。
这是决定性生理差异之一。人类的冠状动脉系统在约80%的人群中表现为右冠状动脉(RCA)优势型,即RCA供应心脏后壁的大部分血流 2。令人关注的是,猪的心脏也通常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 2。这种高度相似性使得猪模型在模拟人类冠心病病理过程,特别是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相比之下,犬和绵羊的心脏则多为左冠状动脉(LCA)优势型,其大部分心肌血流由LCA分支供应 3。这种解剖学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冠脉结扎或栓塞后心肌梗死的区域和范围。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发达程度,是选择缺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另一个核心决定因素。
猪模型因其与人类高度相似的心脏大小、心率和冠状动脉解剖而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大动物模型 1。然而,其主要挑战是术中和术后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致死性心律失常风险较高 1,因此造模技术的优化尤为关键。
外科手术法是构建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的经典方法,其优势在于对梗死区域和大小的精确控制 2。
介入导管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造模方法,其核心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和临床相关性高 8。
该方法通过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插入导管,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实时引导下,将球囊导管送至LAD等靶血管处,通过充气实现短暂或永久的血流阻断 8。该方法能充分模拟临床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8。
步骤:
注意事项:
该方法通过冠状动脉注射微珠、胶原、凝胶或自体血小板聚集物等栓塞物,在冠脉远端诱导弥散性的、多点的心肌缺血,最终形成缺血性心肌病(ICM) 1。
步骤:
注意事项:
尽管犬模型因其丰富的侧支循环而导致模型可变性高,使其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受到挑战 1,但其在心血管研究史上仍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关于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早期开创性研究都是在犬模型上完成的 1。
传统的犬模型造模方法,包括简单的冠状动脉结扎和冠脉微栓塞,在构建稳定、可重复的慢性心力衰竭模型方面表现不佳。例如,简单的LAD结扎法在犬模型中诱导慢性心力衰竭的成功率仅为50% 7,这主要是因为其强大的侧支循环可以代偿血流,导致梗死面积不足以诱发长期心衰。而冠脉微栓塞法虽然可以构建缺血性心肌病模型,但其多发性梗死点的特性使其不如单点结扎模型可控,且早期死亡率较高,可达30%至60% 6。
面对犬模型固有的生理局限性,研究人员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了突破。全左前降支去血管化(Total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Devascularization, TLD)是一种创新的外科手术方法 7。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在进行简单的LAD主干结扎的同时,还系统性地结扎所有向左右心室供血的近端分支 7。
该技术的本质是通过外科手段,人为地阻断或消除犬类心脏发达的侧支循环,从而克服了传统犬模型可变性差的根本问题 7。通过这种全面、彻底的“去血管化”操作,该技术能够确保目标区域的心肌完全缺血,从而稳定、可重复地诱发心力衰竭。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LD技术后,犬模型的早期存活率(48小时)高达91%,且诱导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定义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 $<40%$和NT-proBNP
>900 pmol/L)的成功率达到了100% 7。这一突破性进展使得犬模型在需要评估植入式医疗器械或细胞治疗的临床前应用中,重新成为一个可靠且有价值的工具。
绵羊模型因其与猪模型在心血管生理学上的相似性,例如同样缺乏预先形成的侧支循环 1,而被认为是与猪同样有效的IHF研究模型 1。
与猪模型类似,绵羊的冠状动脉结扎造模也能够制造可预测的梗死区域。文献中提到,通过选择性地结扎后降支和第二、第三钝缘支,可在绵羊上制造后室壁梗死 6。另一项研究在山羊(与绵羊同属反刍动物)上通过对LAD及其对角支进行序贯结扎,成功建立了慢性心力衰竭模型 11。该研究指出,山羊与绵羊一样,均可提供可靠的冠脉结扎模型,这进一步印证了绵羊模型在缺血性心力衰竭研究中的可行性。
除了缺血性造模方法,绵羊模型在快速起搏诱导的心肌病模型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该方法通过在心脏植入起搏器,持续诱导心动过速(通常在180-240 bpm),从而导致双心室扩张、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最终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DCM)和心力衰竭 1。
该模型虽然并非通过冠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但其产生的病理表型(如心室扩张、射血分数下降和神经体液激活)与终末期缺血性心力衰竭非常相似 1。这突显了在选择模型时的一个重要原则:有时复制疾病的“病理结果”可能比复制其“病理原因”更具实用价值。快速起搏模型避免了冠脉介入或外科手术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可重复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模型,特别适用于研究心力衰竭晚期病理生理机制和测试相关药物或器械(如被动心室约束装置)的治疗效果 12。
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和造模方法是确保临床前研究成功的基石。这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包括造模方法的优缺点、不同物种的生理特性以及研究的具体目标。
造模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外科手术法和介入导管法。
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以下表格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决策指南,帮助研究人员做出明智的选择。
特性 | 人类心脏 | 猪模型 | 犬模型 | 绵羊模型 |
心脏形态 | 梯形 | “爱心”形,钝尖 | 卵形,钝尖 | 圆锥形,尖尖 |
心脏重量/体重比 | 约5.3 g/kg | 约2.5-2.9 g/kg | 约6.9-7.0 g/kg | 约3.0-3.1 g/kg |
冠状动脉优势型 | 右冠状动脉优势(约80%) | 右冠状动脉优势 2 | 左冠状动脉优势 5 | 左冠状动脉优势 5 |
侧支循环 | 存在但个体差异大 | 缺乏预先形成的侧支 1 | 存在广泛预先形成的侧支 1 | 缺乏预先形成的侧支 3 |
与人类相似性 | 基准 | 高度相似,尤其适合模拟年轻心脏 1 | 适合模拟已发展侧支的慢性病心脏 1 | 与猪相似,同样是理想模型 1 |
表1:人与主要大动物心脏解剖与生理学特性对比
造模方法 | 适用品种 | 创伤 | 可重复性 | 术后存活率 | 临床相关性 | 主要优势 | 主要缺点 |
外科冠脉结扎 | 猪、犬、绵羊 | 大 | 高(猪、绵羊) 8 | 低 8 | 中等 | 梗死区域可控性高 8 | 创伤大,死亡率高 8 |
缩窄器 | 猪、犬、绵羊 | 大 | 高 | 中等 | 模拟慢性病变 | 模拟慢性渐进性缺血 2 | 需要开胸,操作复杂 2 |
经皮球囊封堵 | 猪、犬、绵羊 | 小 | 中等 | 高 8 | 高 | 创伤小,恢复快,模拟ACS 8 | 梗死面积可控性较低 8 |
冠脉微栓塞 | 猪、犬、绵羊 | 小 | 中等 | 中等 1 | 模拟ICM | 模拟多点缺血性心肌病 1 | 劳动密集,可控性低 1 |
TLD技术 | 犬 | 大 | 高 7 | 高 7 | 高 | 克服犬侧支循环问题,诱导率100% 7 | 创伤大,操作复杂 7 |
快速起搏 | 猪、犬、绵羊 | 小 | 高 12 | 高 | 模拟DCM表型 | 避免缺血过程,模型稳定 1 | 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 6 |
表2:不同大动物缺血性心力衰竭造模方法优劣势对比矩阵
模型类型 | 模拟的临床病因 | 典型造模方法 | 研究焦点 | 核心优势 | 局限性 |
急性缺血模型 |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梗后急性心衰 | 冠脉永久结扎、球囊封堵 | 心肌保护、再灌注损伤、早期重塑 | 能够研究疾病的急性发生和发展过程 | 动物存活率低,难以研究慢性期疾病 |
慢性缺血模型 | 慢性冠心病、心室重构 | 美洲豹缩窄器、微栓塞、TLD技术 | 渐进性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长期治疗 | 能够研究心力衰竭的渐进性发展和长期干预效果 | 造模时间长,成本高昂 |
表3:急性与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比较及临床转化价值
模型的成功构建需要通过多维度指标进行严格评估。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
综上所述,猪、犬和绵羊作为临床前缺血性心力衰竭大动物模型,各自具备独特的生理特性和造模优势。猪模型因其与人类高度相似的冠脉解剖和缺乏侧支循环,在可重复性方面表现卓越,因此成为目前的主流选择。而犬模型虽然因其丰富的侧支循环而一度被诟病,但通过全左前降支去血管化(TLD)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其模型可靠性已得到显著提升,使其重新成为评估复杂器械和疗法的宝贵工具。绵羊模型则因其在快速起搏模型中的独特价值,为研究心力衰竭的晚期病理机制提供了另一种稳定且重要的选择。
研究表明,没有一种模型能够完美地模拟人类心力衰竭的所有方面。模型选择的首要原则是其能否准确模拟研究者所关注的特定疾病阶段或病理生理过程。例如,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肌保护的研究,介入球囊封堵法可能因其更高的临床相关性而更具优势;而针对心室重构和长期治疗效果的评估,缩窄器或微栓塞等慢性模型则更为适用。
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动物模型的构建将更加精准和高效。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可以创建更具特异性的疾病模型,而计算模型和生物工程技术(如水凝胶和支架的注射)的融入将为深入理解心力衰竭的复杂机制并开发新型疗法提供新的视角 17。这些多学科交叉的整合方法将进一步推动心力衰竭的转化研究,最终为人类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请到「后台-用户-个人资料」中填写个人说明。
© 2025 睿晏(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5163781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38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