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心脏外科术式创新及新型医疗器械/药物研发领域,实验猪因心脏大小、血管分布、心率、血压及凝血机制等解剖生理特征与人类高度契合,成为核心动物模型。体外循环机(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作为实验猪心脏手术的“生命支持中枢”,通过暂时替代心肺功能维持机体灌注,是保障手术安全、构建稳定实验环境的关键设备。本文从ECC核心作用、与实验猪的连接方案、配套器械选择及药物应用规范四方面展开,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一、体外循环机的核心作用
实验猪心脏手术中,ECC的核心功能是替代心脏泵血与肺气体交换,同时满足实验特异性需求,具体可分为五类:
1. 替代心肺功能,维持基础生命支持
当实验猪心脏停跳(如瓣膜置换、冠脉搭桥手术)时,肺无法进行气体交换,ECC通过氧合器将静脉血中CO₂排出,充入80%-100%浓度氧气,使血液氧饱和度(SaO₂)维持在95%以上、动脉血氧分压(PaO₂)>100mmHg,保障脑、肝、肾等重要器官氧供。同时,ECC通过泵系统将氧合后的动脉血回输体内,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50-80mmHg(成年实验猪正常范围)。根据实验猪体重(通常15-50kg),ECC流量需精准调控:常温下为50-100ml/(kg·min),低温时降至30-50ml/(kg·min),避免器官缺血缺氧。
2. 调控体温,保护器官功能
实验猪心脏手术常采用低温体外循环(Hypothermic ECC)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降温阶段,热交换器将血液温度降至28-32℃(中度低温)或18-25℃(深度低温,适用于复杂手术),使脑代谢率降低50%-70%,脑缺血耐受时间从常温4-6分钟延长至30分钟以上。手术结束后进入复温阶段,热交换器以<0.5℃/min的速度将血液温度回升至36-37℃,防止温差过大引发血管痉挛、脑水肿或凝血功能紊乱。
3. 处理血液,维持内环境稳定
ECC通过动脉滤器(孔径20-40μm)过滤血液中的微血栓、组织碎片,静脉储血器的消泡装置清除回路气泡——实验猪对气栓极敏感,0.5ml空气即可引发严重并发症。同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补充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维持pH 7.35-7.45),补充葡萄糖酸钙拮抗枸橼酸抗凝导致的低钙血症(维持血钙2.0-2.5mmol/L);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悬液或血浆,确保血红蛋白>80g/L,避免血液稀释过度。
4. 创造无血手术视野
通过静脉引流将实验猪静脉血引入ECC回路,排空心脏内血液(尤其右心系统),同时配合左心引流(如左心房插管)防止左心室膨胀,为术者提供清晰操作空间,保障冠脉搭桥血管吻合、瓣膜置换瓣环处理等精细操作的准确性。
5. 支持实验特异性需求
ECC可精准调控血压、心率、体温、血气等指标,减少生理波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如评估新型心脏瓣膜血流动力学时,需维持MAP稳定。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ECC通过控制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再灌注流量,模拟临床心肌梗死病理过程;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研究中,ECC可长期(数小时至数天)支持实验猪循环,观察器官功能变化。
二、体外循环机与实验猪的连接方案
实验猪主动脉较细、腔静脉分支多,需结合手术类型(心脏停跳术/不停跳术)设计“静脉引流-氧合-动脉灌注”闭环回路,标准化连接流程如下:
1. 术前准备
动物麻醉与固定:选用20-30kg约克夏猪或长白猪,肌肉注射舒泰-赛拉嗪混合液,静脉注射丙泊酚(5-10mg/kg)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潮气量10-15ml/kg,呼吸频率12-16次/分),维持1%-2%异氟烷吸入麻醉。将猪仰卧固定于手术台,胸部备皮消毒并铺无菌巾。
血管暴露:经胸骨正中切口(胸骨上窝至剑突下)打开胸腔,用撑开器暴露心脏,分离升主动脉(距主动脉瓣1-2cm)、上腔静脉(右心房上方1-2cm)、下腔静脉(右心房下方1-2cm),血管周围套止血带便于后续插管固定。
肝素化:静脉注射肝素钠(100-150U/kg),10分钟后检测活化凝血时间(ACT),需达到350-600秒(基础ACT为80-120秒);未达标则追加肝素(50-100U/kg),防止ECC期间血栓形成。
2. 核心连接路径(主动脉-腔静脉回路)
ECC连接分为静脉引流回路与动脉灌注回路两类。
在静脉引流回路中,插管部位可选择上腔静脉与下腔静脉组合,或单根双腔右心房插管:若选择上腔静脉插管,需在右心房上方做2-0丝线荷包缝合,切开0.5-1cm血管壁后,插入16-20F带侧孔的聚氯乙烯或硅胶引流管,收紧荷包固定;下腔静脉插管操作与上腔静脉一致,仅需选用18-22F规格的引流管;若手术时间较短,可将单根双腔管直接插入右心房,实现上、下腔静脉血的同时引流。该回路的连接目标是将引流管与ECC静脉储血器对接,且控制引流负压<50mmHg,避免血管塌陷影响引流效率。
在动脉灌注回路中,插管部位固定为升主动脉:先在升主动脉前壁做3-0丝线荷包缝合,切开0.3-0.5cm血管壁后,插入12-16F锥形头硅胶动脉插管,插管深度控制在2-3cm(避免进入主动脉弓分支导致脑部灌注不足),最后收紧荷包固定。该回路需将灌注管与ECC氧合器的动脉出口连接,形成“氧合血→升主动脉→全身”的灌注通路。
3. 辅助连接(按需选择)
左心引流:适用于心脏停跳手术(如瓣膜置换),操作时在左心房顶部(靠近肺静脉入口处)做荷包缝合,插入10-12F柔软材质的引流管,将其连接至ECC储血器,通过重力或负压引流左心腔内的血液(如肺静脉回流血),防止左心室因心肌缺血出现被动膨胀。
冠状动脉灌注:为实现心肌保护,需在主动脉根部做荷包缝合,插入6-8F停跳液灌注管并连接停跳液灌注装置,手术中通过该管路注入心肌停跳液,使心脏停跳于舒张期,减少心肌耗氧。
监测连接:在升主动脉灌注管和静脉引流管上分别连接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动脉灌注压(MAP)和静脉引流压;同时在右心房插入温度探头,动态监测核心体温,为后续参数调整提供依据。
4. 回路排气与启动
先用预充液(乳酸林格氏液与胶体混合液)充满ECC整个回路,填充顺序为储血器→泵→热交换器→氧合器→动脉滤器→动脉灌注管,填充过程中关闭动脉灌注管开关,通过挤压储血器排出回路内气泡,尤其需重点排查氧合器、动脉滤器的死角区域,避免气泡残留引发栓塞。随后打开静脉引流管开关,待储血器内收集的血液量达到预充量的1/3时,启动ECC泵并从低流量开始,逐步将流量提升至目标流量的50%、75%,最终达到100%;同时缓慢打开动脉灌注管开关,防止血压骤降。此外,需同步启动氧合器(控制气体流量与血流量比例为1:1)和热交换器,开始进行体温调控。
三、配套器械及选择依据
ECC器械选择需兼顾实验猪体型适配性、实验安全性与操作便捷性,核心器械分为五类:
1. ECC核心组件(回路主体)
氧合器:主要功能是实现血液氧合与CO₂清除,选择时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优先选用膜式氧合器,其对血液的破坏程度远低于鼓泡式,更适合长时间实验;二是血流量范围需覆盖实验猪需求,例如20kg实验猪需1-2L/min血流量,因此需选择500-3000ml/min型号的氧合器;三是预充量需<100ml,避免因预充液过多导致血液稀释过度,常用型号为儿童型膜式氧合器(如Medtronic Affinity Pediatric)。
血液泵:负责驱动血液在回路中循环,优先选择离心泵,其对红细胞损伤小、流量控制精准,且适合长时间实验;流量范围需覆盖15-50kg实验猪的需求,通常选择0-5L/min规格;同时需具备压力保护功能,防止灌注压过高导致血管破裂,常用配置为离心泵头(如Terumo Centrifugal Pump)搭配专用控制台。
热交换器:用于调控血液温度,选择时需优先考虑与氧合器集成的型号,可减少回路整体体积;温度调控范围需覆盖4-42℃,且控温精度达到±0.5℃,确保体温调控准确;此外,需保证血流阻力低,避免增加血液泵的负荷,常用型号为与氧合器配套的集成式热交换器。
储血器:承担储存静脉血、排出回路气泡、调节血容量的功能,选择时需注意三点:一是容量需为500-1000ml,以满足实验猪约70ml/kg的血容量需求;二是需自带100μm滤网和消泡装置,分别用于过滤杂质和清除气泡,防止气泡进入泵体;三是采用透明材质,便于实验中观察血液状态,常用硬壳储血器(如Sorin Dideco储血器)。
2. 血管通路器械(连接动物与ECC)
动脉灌注:功能是将氧合血注入升主动脉,选择时需根据实验猪体重确定直径,15-20kg猪选用12F规格,20-30kg猪选用14F规格,整体范围为12-16F;材质需为医用硅胶,保证柔软性以减少血管损伤,且头端需光滑避免戳破血管壁;同时需带侧孔设计,防止插管堵塞时仍能维持灌注,常用带刻度的硅胶动脉插管。
静脉引流管:用于收集静脉血并输送至储血器,直径选择需区分血管部位,上腔静脉用16-18F规格,下腔静脉用18-22F规格;长度需足够到达血管靶点,上腔静脉管长15-20cm,下腔静脉管长20-25cm;此外需采用多侧孔设计,提升引流效率并避免血管壁堵塞插管,常用聚氯乙烯材质的静脉引流管。
左心引流管:用于引流左心腔血液,直径需适配左心房大小,通常为10-12F;头端需采用柔软材质,避免损伤左心房壁或二尖瓣,常用硅胶材质的左心引流管。
停跳液灌注管:用于注入心肌停跳液,直径需适配主动脉根部荷包大小,通常为6-8F;且需带压力监测接口,便于控制灌注压力<100mmHg,防止压力过高损伤冠状动脉,常用专用停跳液灌注管。
3. 监测器械(保障安全)
血气分析:可监测pH、PaO₂、PaCO₂、电解质(Na⁺、K⁺、Ca²⁺)及乳酸水平,实验中通过这些指标评估氧合效果、酸碱平衡状态及器官灌注情况(如乳酸>4mmol/L提示器官缺血),常用便携式血气仪(如ABL90)。
凝血监测仪:主要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用于指导肝素用量(如ACT<400秒时需追加肝素)及术后抗凝拮抗,常用床旁凝血仪(如Hemochron)。
压力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动脉灌注压(MAP)、静脉引流压及左心房压,避免血压过高(>100mmHg)或过低(<50mmHg),常用多通道压力监测仪(如Philips IntelliVue)。
温度监测仪:通过右心房或食管探头监测核心体温,同时监测体表温度,用于控制降温与复温速度,避免温差过大引发并发症,常用无线温度探头(精度±0.1℃)。
4. 辅助器械(优化功能)
动脉滤器:孔径为20-40μm,可过滤血液中的微血栓、杂质,防止脑、肾等器官栓塞,是实验必需器械。
静脉滤器:孔径为100μm,可过滤静脉血中的气泡、组织碎片,保护氧合器和泵头免受损伤,同样为实验必需器械。
消泡剂:常用成分如聚二甲基硅氧烷,用于紧急情况下消除回路中残留的气泡,属于可选器械。
预充液袋:用于储存预充液(乳酸林格氏液+胶体),为回路排气和维持血容量提供保障,是实验必需器械。
四、配套药物及应用规范
ECC期间药物使用围绕抗凝、器官保护、内环境稳定,结合实验猪对血管活性药物敏感的特点规范剂量:
1. 抗凝与拮抗药物
肝素钠: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抑制凝血因子Ⅱa、Ⅹa发挥抗凝作用。应用时需遵循三步规范:一是诱导剂量,按100-150U/kg静脉注射;二是维持剂量,ECC期间每30-60分钟追加50-100U/kg;三是术后拮抗,用1.0-1.5U鱼精蛋白拮抗1U肝素,且鱼精蛋白需缓慢静脉注射(时间>10分钟)。监测指标为活化凝血时间(ACT),ECC期间需维持在350-600秒,术后需恢复至基础值±20秒。注意事项包括:鱼精蛋白过量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需分次注射;虽过敏反应罕见,但需备好肾上腺素用于急救。
低分子肝素:通过选择性抑制凝血因子Ⅹa发挥抗血栓作用,抗血栓效果强且出血风险低,仅用于ECC术后短期抗凝(如2-4小时),剂量为100U/kg皮下注射。监测指标为抗Ⅹa活性,需维持在0.5-1.0U/ml。注意事项为无特异性拮抗药,若出现出血需输注新鲜血浆缓解。
2. 心肌保护药物
St. Thomas心肌停跳液:通过高钾(20-30mmol/L)抑制心肌电活动,使心脏停跳于舒张期,同时含镁、钙调节离子平衡。应用时需从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主动脉阻断后),首次剂量为20-30ml/kg,后续每20-30分钟追加10-15ml/kg,且停跳液温度需控制为4℃以增强保护效果。关键参数为心脏停跳时间<90分钟,若超过需缩短灌注间隔。
HTK液(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液):通过维持细胞内pH稳定,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适合长时间心脏停跳(>120分钟)。应用时单次灌注剂量为40-60ml/kg,温度控制为4℃,且无需重复灌注,可减少血液稀释。
硝酸甘油: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主要用于再灌注阶段,剂量为0.5-2μg/(kg·min)静脉泵入,需维持冠脉灌注压>40mmHg,同时监测心率,避免反射性心动过速。
3. 血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作为α受体激动剂可收缩血管,同时轻度激动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主要用于ECC期间血压偏低(MAP<50mmHg)的情况,剂量为0.05-0.5μg/(kg·min)静脉泵入。监测指标为平均动脉压(维持50-80mmHg)和尿量(维持>0.5ml/(kg·h)),确保器官灌注充足。
多巴胺:剂量不同作用机制不同,小剂量(2-5μg/(kg·min))激动多巴胺受体,可扩张肾血管起到肾保护作用;大剂量(5-10μg/(kg·min))激动β受体,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应用时需根据需求调整剂量,如肾保护需2-3μg/(kg·min),增强心肌收缩力需5-8μg/(kg·min)。监测指标为尿量和左心房压,避免左心房压过高引发心衰。
硝酸甘油:可扩张静脉和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负荷,主要用于ECC复温后出现血管痉挛的情况,剂量为0.2-1μg/(kg·min)静脉泵入。监测指标为中心静脉压(CVP),需维持在5-10cmH₂O,确保循环稳定。
4. 内环境调节药物
碳酸氢钠:用于纠正ECC期间组织缺氧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乳酸堆积),剂量需根据血气分析中的碱剩余(BE)值计算,公式为“BE负值×实验猪体重kg×0.3”,且需分次静脉注射,每次剂量不超过50ml。监测指标为pH(维持7.35-7.45)和BE(维持-3至+3mmol/L),避免过度纠正导致碱中毒。
葡萄糖酸钙:用于拮抗枸橼酸抗凝导致的低钙血症(低钙会降低心肌收缩力),常用10%葡萄糖酸钙,剂量为1-2ml/kg缓慢静脉注射,若血钙仍低可每30分钟重复注射。监测指标为血钙(维持2.0-2.5mmol/L)和心率,避免注射过快导致心率异常。
氯化钾:用于纠正ECC期间血液稀释、利尿引发的低钾血症,静脉泵入时浓度需<40mmol/L,仅在血钾<3.5mmol/L时补充,剂量根据血钾实际水平调整。监测指标为血钾(维持3.5-5.0mmol/L)和心电图,防止高钾导致心律失常。
5. 血液保护药物
氨甲环酸: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从而减少出血。应用时需在ECC前30分钟静脉注射10mg/kg,ECC期间以1mg/(kg·h)的剂量持续维持,全程无需调整剂量。
抑肽酶:可抑制纤溶酶、胰蛋白酶等蛋白酶活性,减少血小板破坏,仅用于出血风险高的复杂手术(如多瓣膜置换),剂量为20万KIU/kg静脉注射,单次使用即可。
五、总结与展望
ECC是实验猪心脏手术的核心支撑,其功能覆盖心肺替代、体温调控、内环境稳定及实验特异性支持,连接方案需适配猪血管解剖特征,器械与药物选择需兼顾安全与适配性。当前,ECC技术正朝着微创化(经外周血管插管)、智能化(AI实时调控流量与温度)、低损伤(高生物相容性氧合膜)方向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实验猪与人类ECC在凝血机制、药物代谢上的差异,为心血管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提供更可靠的动物模型依据。
参考文献:
1. 《小型猪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丁晓晨、郭辉、吴清凤等著,发表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https://med.wanfangdata.com.cn/Paper/Detail/PeriodicalPaper_zgtwxhzz201203014
2. 《A novel perfused porcine simulator for teaching aortic anastomosis increases resident interest in vascular surgery》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1521417303506
3. 《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https://m.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1561547.html
4. 《猪离体不停跳心脏模型建立和应用》https://www.xueshu.com/lcyxgc/201201/6778117.html
5.Schneider, A.G., André, P., Scheier, J. 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anti-infective agents during CytoSorb hemoadsorption. Sci Rep 11, 10493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89965-z
请到「后台-用户-个人资料」中填写个人说明。
© 2025 睿晏(杭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5163781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3849号